2019年,一部名为《大跨度钢结构张悬梁施工技术》的行业专著,使中建二局的工程师张忠浩成为众多人眼中的“有梦想不一样”的工程师。在过去的13年里,他不仅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还独立创作并出版了两本行业专著。他对待每一个工程,都如同对待自己的艺术作品,精心打磨,力求完美。
2017年,张忠浩踏上长春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他所负责的东北亚(长春)国际会展中心EPC项目是我国最大的机械展销综合设施。在面临施工中专业分包众多、技术难度大、施工组织困难等问题时,他与项目团队一同前往多地,先后考察了浙江精工、江苏沪宁等国内顶尖钢结构施工企业,学习钢结构工程管理方法,汲取先进的施工经验。
面对全国首个98米跨度弦支网壳双曲预应力张弦梁空间结构,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2号展厅张弦梁P应力张拉索力值满足要求而起拱值不满足要求等技术难题,经过多次张拉都无法解决。张忠浩与项目团队“握指成拳”,通过不断分析研讨、现场试验、咨询高校空间预应力钢结构专家教授,并与设计、专业分包等部门召开研讨会,终于找到解决预应力张拉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举攻克了这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能够参与建设“巨型蝴蝶”振翅翱翔实属不易,能够见证并突破国内首例此类施工难题的经历更是难得。张忠浩深感应该做些什么。在巨大的精神鼓舞下,他白天在现场坚守一线,夜晚便在办公室思索探究。结合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以及国内多项大跨度建筑工程实例和技术成果,他对这类施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
在一年时间里,张忠浩完成了一份26万字的书稿——《大跨度钢结构张悬梁施工技术》,这本书实用价值高、专业性强,对从事此项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21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将其列为建筑专业选修课程教材,对高等学院教学有很大帮助。
“我们这一代,不应因舒适与安逸而虚度光阴,这段青春岁月应换取丰硕的果实。”从张忠浩在书中写下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在工作中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张忠浩的工程经历一贯如此,2020年,他从长春转至南京,担任华能双子座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由其负责的150米超高层建筑位于地质断裂带上,一侧是脆弱的腐土层,另一侧是悬崖峭壁。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桩基段部持力层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类似意大利“比萨斜塔”的严重后果。面对这个挑战,张忠浩和团队成员多次前往贵州进行实地考察,那里的溶蚀地质发育强烈,与项目地质类似。在咨询业内专家无果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将软土区桩基向下穿越溶洞,打入地下岩石层。于是,全国最深142米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序幕就此拉开。
项目团队采用400型钻机和我国最先进的全液压式气举反循环钻机的失败,让项目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面对这个“硬骨头”,在张忠浩的带领下,团队集思广益,创新性地使用“头”钻头飞速下挖,遇到坚硬的石头就换上“尖刀头”钻头破坚,再辅以项目自主研发的“牙轮”钻,使得在泥石交界处的施工如同“笔走龙蛇”。“每一个土层我们都要很精细很精准地把它的工艺参数给确定好,24小时盯紧现场,实时对钻机表盘上的参数需要进行及时统计。”张忠浩解释道。
经过3个月的努力,142米超长桩成功扎根于长江畔。新工法成功攻克了长江漫滩岩溶(溶洞)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施工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建筑技术的多项空白。
“作为超长桩落成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应该将这些新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进行总结、分享,为该领域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2020年,张忠浩的第二本著作《岩溶质地142米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运而生,这是他对自己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他对我国建筑事业的一份贡献。
2022年的深秋,张忠浩带领龙港体育中心学校项目团队来到浙江温州。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蜿蜒曲折的淤泥池塘、项目周围环绕的湖泊,仿佛都在诉说着这里的复杂与困难。
张忠浩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责任的执着,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设立新课题,在建设初期,采用了BIM施工技术、3D打印技术、风洞试验技术、深基坑智能监测技术,联合公司的专家顾问团队,与新城中心、华润共同攻克了“流塑型”深厚淤泥地质以及大跨度钢结构屋盖抗风揭的难题。
为了打造“过程控制到位、工程一次成优”的优质教育工程,在设计阶段,张忠浩就带领工作室成员对桩基选型、软基处理方法、基坑支护形式以及精装修材料等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从设计施工到主体施工阶段,项目全面推行质量标准化管理,管理人员实行“部门日报制”,研读各体系每日工作情况,及时复盘纠偏,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始终。在他的引领下,项目提前7天完成高中地块桩基施工,一次性通过温州市优质桩基过程验收。
米乐M6官网登录正版下载